方法:血清胱抑素C含量检测用ELISA法。结果:肺癌患者组胱抑素C含量与正常对照比较P<0.01,两组有非常显著差异,肺癌患者血清胱抑素C含量远远高于正常人群;肺癌患者化疗组与未化疗组比较P>0.05,两组没有差异;发生转移组与未发生转移组比较P>0.05,两组结果无差异;腺癌组胱抑素C含量稍高于鳞癌、小细胞未分化癌、大细胞未分化癌组。结论肺癌患Selleck ALK inhibitor者血清胱抑素C含量远远高于正常对照,提示血清胱抑素C检测在肺癌的早期诊断、治疗等方面可能会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发病涉及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增多和骨髓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过少两个方面。经典的ITP治疗只涉及抑制血小板免疫破坏的一个方面,即采用免疫抑制剂如糖皮寻找更多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和抗-D抗体(针对Rh系统D抗原的抗体),也有采用长春新碱或抗人CD20单克隆抗体清除B淋巴细胞,以及环孢菌素等免疫抑制剂等。对难治性病例还要进行脾脏切除手术。虽然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对大多数患者治疗有效,但30%以上的ITP患者会复发,且这类治疗不良反应较多,脾脏切除还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出现感染等medchemexpress并发症。临床需要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TPO)由于自身抗体而继发严重的血小板,目前已退出ITP的治疗。最近,欧洲批准了2个血小板受体激活剂AMG 531和Eltrombopag,通过促进巨核细胞分化和血小板生成来治疗ITP。国内采用泛细胞保护剂为主的联合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性ITP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之,根据ITP患者不同的发病机理进行个体化治疗是未来ITP基础与临床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