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中验证前期蛋白组学得到的差异蛋白簇受P38MAPK信号通路的调控,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18例样本中差异蛋白簇磷酸化P38、Galectin-3和MAWBP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和作为复合标志物的可能性。 2、运用Microarray和多种分子生物学方法揭示差异蛋白MAWBP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作用、功能和分子机制。首先通过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MAWBP结合蛋白MAWD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表达和定位,进而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确定两者相互结合。通过构建真核表达载体转染Caco-2细胞来分别及共同高表达MAWBP和MAWD,Microarray技术分析其基因表达谱,进而通过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验证差异基因。最后通过干扰RNA技术敲低MAWBP和MAWD的表达,进一步从反方向验证MAWBP和MAWD与ERK通路的关系。 3、运用DASL技术在转录水平对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和静止期的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挑选同一病人同一部位的活动期和静止期内镜下标本共29例,对差异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进一步通过Real-time 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验证差异基因的表达。 4、统计学分析:我们用SPSS13.0软件来进行所有的数据分析;Pearson chi-square检验和Fisher’s确切概率法来分析蛋白质表达与疾病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差分析及后续的基于方差分析的多重比较方法来分析Real-time NU7441小白鼠 PCR结果和基因组学差异基因结果;P0.5为强相关。 那个 结果 1、我们用Western Blot技术验证了与P38MAPK通路相关的差异蛋白质簇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性。细胞水平进一步验证了差异蛋白簇受P38MAPK通路的调控。然后从该蛋白质簇中选取了三种可以指示P38MAPK通路活化状态的蛋白,磷酸化P38,Galectin-3和MAWBP,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这三种蛋白质与溃疡性结肠炎特异相关(χ2=41.509, P0.72)。Western Blot验证了MAWBP和MAWD高表达能够激活ERK通路,以及干扰RNA敲低MAWBP和MAWD的表达后能够抑制ERK通路。 3、运用DASL对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和静止期的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共发现上调基因909个,下调基因823个,其中上调组基因主要涉及了炎症反应、结直肠肿瘤癌基因和EMT,下调组基因主要涉及了结直肠肿瘤抑癌基因和PPAR通路。通过Real-time
PCR验证了结直肠肿瘤相关癌基因MMP1、MMP3、CHI3L1和CHRDL2,抑癌基因ABCG2和PLA2G12B在UC活动期中有显著的差异表达(P
第一部分血清抵抗素水平与川崎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川崎病是一种急性发热性疾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及年龄小的儿童,常伴有冠状动脉损伤。由于15%-25%的患儿有发生冠状动脉瘤的危险,所以近年来引起了儿科医生的极大关注。抵抗素是新近发现的一种脂肪细胞来源的肽类,属于一类富含半胱氨酸残基的分泌性蛋白家族,有研究发现抵抗素可能参与了炎症过程,且与冠脉动脉钙化,粥样硬化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以,本研究探讨血清抵抗素水平与川崎病患儿及其发生冠脉动脉瘤的相关性。 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了165例儿童血清抵抗素水平,并将其分为4组:健康对照组(n=85),无冠脉动脉损伤的川崎病患儿组(N=41),伴冠脉扩张的川崎病患儿组(N=31),并发冠状动脉瘤的川崎病患儿组(N=8)。同时统计其血液学指标,包括血白细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水平(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及川崎病患儿其他组相比,伴有冠肪动脉瘤的川崎病患儿血清抵抗素水平明显的升高,此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降低;且在患儿组,血清抵抗素水平与其CR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患儿红细胞水平呈负相关。 Galunisertib分子量 结论:抵抗素和血红蛋白可能与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瘤的发生有关,血清抵抗素的表达上调可能与川崎病急性期的炎症因子增加有关。第二部分抵抗素基因启动子-420C/G多态性与儿童川 崎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川崎病(KD)是一种小儿全身性血管炎,通常伴发冠状动脉病变(CAL)。抵抗素为近年来发现的一种脂肪细胞来源的肽类,可能与炎症反应及冠脉动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420C> G多态性位点位于抵抗素基因(RETN)启动子区域,新近研究显示该区位点多态性在炎症发生及心血管疾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RETN启动子多态性与川崎病之间的关联尚不清楚。故本研究拟探讨抵抗素基因多态性(-420C/G)与儿童川崎病易感性及其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方法:共计91名川崎病患儿,115名正常对照组儿童纳入本研究。依照诊断标准将川崎病患儿分为了完全性(cKD)和不完全性川崎病(iKD)。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LDI-TOF)进行抵抗素启动子基因多态性分型。采用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对所有血清样本抵抗素蛋白浓度进行测定。 结果:KD组和健康对照组抵抗素基因(-420C>G)的基因型和其等位基因频率进行了比较,然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该基因位点多态性与川崎病的CALS的发生也无明显差异。然而,G等位基因的频率在iKD组明显高于cKD组(P<0.05),GG基因型也在iKD组显著增加(P<0.05)。KD组血清抵抗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